"當我們談到愛,我們談的是甚麼?"
![]() |
鳥人&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
當你被世人遺忘,你開始納悶你永遠不是被愛的那個,你會怎麼做?就拿Riggan的角色來探討,執著過往榮耀與落魄現況的衝突對比導致心理不平衡,嘗試用另一種藝術形式去挑戰主流,像這部電影的拍攝方式一樣,一切的最終目的不外乎是通往身心自由大道,發出瀕死的哀號,但與其說是自由,我更認為是一種信念。
中年落魄的老演員,面對電視上的嘲諷與女兒的反彈讓他理解到自己早已被世俗的主流五花大綁,形成一種畸形的自我無限延伸,這讓他混淆眼前的愛,在自我認同的死胡同裡精神崩潰,像是種主觀意識的惡性循環,這是一個沒辦法平衡的話題,所謂的藝術性太高意味著與更多領域作對,捨棄了最直接的生物學(腥羶色、ADD),包括我們所聽所聞與生理需求,被人認同不是甚麼壞事,但前提是你是否能在自我認同的前提下,在自己的領域內的真實演出,就像《黑天鵝》的故事,追求自己的靈魂並捨棄旁人的目光,即使面對人生的消極與頹靡,沉在紅塵谷底,依舊能痛快地體驗人生的每一個感官刺激。
![]() |
而至於批評的立場,各種媒介都有評價者的角色,但評價者似乎有凌駕於呈現者之上的趨勢,這是萬惡至極的思想趨勢,這是潛意識的自大與獨裁,這股意識不知摧毀多少生命的原創性,而在電影劇情裡舞台劇與電影本就有媒介的異質性,許多藝術家得不到影評的愛戴而努力去舔影評的屁眼,迎合他們的口味,當腦袋裡的噪音成為真理進而不斷累積對彼此的傲慢與偏見時,衝突與革命就發生了。 大哉問:「演藝從來是迎合大眾主流還是真誠地散發自我? 那評價的目的又是甚麼?」
音效剪輯跟演員動作與劇情節奏巧妙疊合,角色環環相扣又彼此嘲諷,而眾演員出色的演出再加上"超長鏡頭"的魅力,深深吸引我的專注力與好奇心,也帶給我很大的視覺震撼,不需要腥羶色也能如此,這般說故事的能力與哲學上的衝擊的確是上乘之作。至於結局發生甚麼事,我認為是種象徵性手法,死不死並不重要,即使我認為他活著也沒必要過度聲明立場,因為人們依舊主觀,開放式的結局正是給那些極端主觀渾蛋們的反思。
![]() |
人們在意各種科技媒介對自己的評價,使出渾身解數製造出文明退化的元素,用科技的發達來掩飾自己的墮落,就像導演想嘲諷的對象,英雄、小說、科幻、情色以及老調重彈的題材不斷重拍,不斷隨著眾人的口味波動,也許在電影的領域與本質就是商業與藝術併存,但是任何媒介都一樣,創作出過於迎合眾人的作品都會讓人覺得作噁與心虛。何謂死不足惜?就只是Honestly express yourself. 所以沒錯,我還是很愛超級英雄。#
圖片來源:Fox Searchlight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