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one Girl 控制》

導演:David Fincher

    中文片名取作控制,想必是為了Fit in臺灣普遍大眾的理解能力,不然其實按照原片名翻譯"失蹤的女孩"才能從片中慢慢去發現故事流露的情感訴求,這樣才會有一層迷霧壟罩在控制二字之上,以增添它的懸疑感,並體會大衛芬奇的敘事手法。  在他之前的作品裡大多都是改編劇情小說的故事,這部《Gone Girl》也不例外,並由原作者Gillian Flynn擔任電影編劇。 在越簡單的對話或片段裡,越能看出導演的鬼斧神工,尤其在劇情片裡,對白的傳達是相對重要的,導演用盡巧思設計每個鏡頭,好讓對白能順利推展劇情,並放大演員的技巧性,這部電影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它的確激起一些令人省思的弦外之音,就像越苦的咖啡一樣有人愛喝,凡事都有它的價值在,堅守立場是自我設限的悲劇。

我是賤婊子才不告訴你呢,啾咪

    電影前半段以解謎的步調慢慢推進,同時穿插兩人的邂逅與後來的導火線,在一段關係的開始,我們總是用想像力去填補另一伴的人格,為了達到目的也會用盡各種手段包裝我們的本性,我們甚至會被自己誤導到不願相信我們的醜惡面,這也是這個故事最重要的元素,我們幾乎眼見的所有事物都是經過人為精心包裝的成品,就像她的童書"Amazing Amy",大提琴與排球都是她理想中的配件,深怕面對自己跟其他人一樣懶惰的那一面而無限腦補,為了就是讓人impressive的目的,這種現象大概跟嘴砲差不多意思,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都有個共通的特質,就是比我們更會包裝與更會嘴砲,同一件事能有截然不同的說法,甚至還能說服別人,但不論做了多少事,背後那骨子裡的"賤貨"從來沒有消失過,從來沒有

謝謝你們幫我找老婆,但活捉無賞

    這些人善於說服群眾(我猜耶穌的十二門徒也是這種人吧?),在過去槍砲是傳播訊息最有力的管道,但現在我們的電視媒體成為日常生活中傳播信息的唯一管道,見證了人類短短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本性從沒變過,我們一再地想握有控制權,恨不得每個人都要接受我的想法,所以美化與引導的手段相對重要,女主角善用21世紀最猖狂的道德心,而道德感的根本就是被操控出來的價值觀(同時也有達到控制群眾的效果)&情緒化反應,甚至是弱者的哀號,而情緒化是個不定時炸彈通常容易顯現在不做學問的人身上(智障鄰居),如果好好善用將會是絕佳的武器,這也顯現出我們當代的媒體與價值觀的脆弱根基

很有趣的海報  (仿約翰藍儂&小野洋子的照片) ,所謂愛的要...

    對於"控制",縮小到最小的單位,在每天都面對的到的兩性關係裡依舊擺不平這個問題,人類時常定義或控制人事物,所以我們生活中的小抉擇都跟希特勒差不多"邪惡"。  同理心such thing到底存不存在?我們真的了解彼此嗎?因為如果真的了解的話,就壓根兒不會選擇湊在一起,在兩性的愛情與婚姻的確可以很美好夢幻,前提是無知地活在謊言下,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達爾文才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人,也許人形豺狼才是我們該有的樣子?

“what have we done to each other?

    兩性的難題以驚悚的方式呈現,解謎的步調與懸疑的基底簡直是實體化的兩性關係,看到的是平常都會遇到或看到的事情,同時也製造與觀眾的認同感;演員Rosamund Pike平靜的眼神裡,彷彿有上千個靈魂住在裡面,相較於Ben Affleck,因為角色的關係,小班的演技就需要更大的突破,可惜的是我感受不到他的情緒(應該是因為他的下巴吧),但我還是很期待他未來的蝙蝠俠。  而印象比較深刻的是Amy的前男友被割喉的片段,燈光忽明忽暗再加上重低音,這種營造手法與情緒轉折實在有點猛;故事劇情除了討論令人省思的兩性關係,同時也批判了媒體牽制住我們的生活,我們都活在經包裝過的世界,相較於真實展現人性的Amy,人們在電視機前後定義的嘴臉才是最噁心最虛假的"立場"。 #


圖片來源:20th Century Fox



最後,喜歡看Adam Sandler 的電影錯了嗎!?(憤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陳 的頭像
    小陳

    iTalkMovie聊電影

    小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