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 Years a Slave 自由之心》
導演:Steven Rodney McQueen |
曾經有個教授跟我講,這世上有三種議題盡量不要碰,宗教、種族與政治,乍聽之下有些道理,但我一直放在心上質疑,如果每個人都不碰,那若人死了,國亡了,不知是否連這一點微弱的聲音都無法發出,就像所羅門被吊在樹上的時候,其他黑人依舊只顧著繼續勞動,結果最關心他的人是他的"白人Master",即使在時代的塑形下仍能保有中和之道,這讓我想起《葉問》裡的一句話,“人的地位雖有高低之分,但人格不該有貴賤之別”。
所以我反而覺得在現況越窘困的時候越要堅定步伐,別人不講由我來講,看得出導演就是這種人,如果每個人都要定論事物,或是把眼睛矇住,少了生命的繽紛,那這世界多無趣阿。這個問題需要真正被正視,而非一再地以包裝性手法含糊帶過,種族議題一直都存在於每個歷史片段(像是遠古中國的蠻夷之稱近至台灣的本外省人、原住民與外勞議題),只不過人們仍無法真正越過偏見的高牆,在我的認知裡,沒有天生就會歧視的人,只有無知的人。
這一幕好美 |
被綁架後販賣到黑奴市場的所羅門,面對社會的壓迫與人文世界的慘劇,赤裸裸地展現了身為一個"人類"的真摯情感,在電影的後半部,歷經各種精神折磨與挫敗,所羅門破壞了他的小提琴,這也是他能連結過去的唯一信物,他對世界的塑形感到失望與恐懼,直到加拿大木工的出現(出現的有點不知所云),以當時相對先進的人本思想使他12年來的期盼重新露出曙光,經過木工輾轉協助,即使面對世道種種的迫害,相隔12年後,終得再見家人一面,在這一幕爆發的情感是整部電影最溫暖的時刻,在家人面前只有幾句簡單的對白,畢竟面對的是12年的不告而別,內心的激盪僅剩下無語問蒼天,此刻與家人的相擁 就像風中重燃的火燭,使觀眾沉浸在人文世界裡最真實的悲劇。
在電影裡的某些時刻,我真的靜靜地沉靜在情境裡,沒有資訊產品,沒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只有不見盡頭的路與社會的枷鎖,這些細膩的情感透過Chiwetel Ejiofor的詮釋,讓人回到了1840年代的美國,即使至今對於當時黑人的刻劃多是後人模擬與想像的(紀載甚少),但他的表現依舊觸及人心,還有Lupita Nyong'o的表現也是令人驚艷,從肢體、情緒至口氣,每個細節都赤裸呈現,她也因此榮獲86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Chiwetel Ejiofor精湛的演技 印象深刻 |
我們很難想像片裡身為奴隸的苦難,電影讓我們看見最寫實的還原,那種憤慨的心情一直在內心谷底激盪,奴隸從當時的價值觀看來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現在看來讓人無法接受,但現代呢?世界上仍充斥著種族、性別、性向歧視,可想未來的人們會如何看待我們,"呿!一群野蠻人!"。 也因為這部電影太純樸也太真實,真的覺得有夠難續筆,但這也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世上任何國家都是以人文為基底而延伸的,若任何當權者試圖想顛覆或破壞人文世界的情感連結,結果只會有更多人因此而犧牲,至少在人類的歷史裡無一例外。#
圖片來源: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