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f Pi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導演:李安
    此作由小說改編搬上大螢幕,在這部作品裡李安運用了許多台灣的資源與場景,like台中的水湳片場、墾丁白沙灣、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動物與恆春的港口白榕園,不僅造就了一部成功的作品也為台灣做足了宣傳,看的出來在李安立足於國際的腳步中仍不忘回首家鄉,不僅證明了台灣電影產業的潛力,更推薦其他導演像是盧貝松、馬丁史考西斯等來台拍片,這真是落實文創的最佳典範。 這整部電影的色彩豐富乾淨,還有波光粼粼的海洋效果,看完不只讓觀眾有視覺的享受,也能感受到裡面哲學帶給人們滿滿的正能量,還有好想吃生魚片!

口渴與小便

    電影的開頭用有趣又生動的方式介紹了每個角色,也帶出了Pi這個名字深深的寓意,凡事都是一體多面地在世間運行,互相交錯,生生不息;在他的家庭裡母親代表的是人性溫和的一面,而父親則是提醒他現實的一面,凡事以理性思考為基點,這讓原本Pi的三方信仰遭到質疑,由此開始受到的外力影響越來越大,此時Pi心中的疑問是"眾神的愛真的不完美嗎?" 但即使Pi長大後活在現實的夾攻下,心中那絲對生命的信仰從未熄滅過。

    在暴風雨的夜晚,因Pi不安於世俗的制式運行對生命的熱情促使他成了唯一的生存者,在暴風雨中的哭喊是一種質疑自我信仰的咆哮,但在暴風雨平靜之後,真正的信仰考驗才正要開始,斑馬、橘子、鬣狗逐一被現實吞噬,他也開始意識到與現實妥協的重要性,為了生存,素食主義者的理論簡直不堪一擊,理查帕克的存在不僅是提醒他現實的殘酷,同時也是維繫他信仰的媒介。



    在第二次暴風雨來襲過後,幾乎接近放棄的Pi抱起理查帕克的頭,象徵著此刻他的信仰與現實落在同一條線上,並低語著"我準備好了,帶我走吧",就在萬念俱灰之時醒來看見的竟是一座豐饒的小島,但到了夜晚卻變成噬人島,現實的殘酷生命的奔放又陷入新的迂迴,這時他清楚的明白,上帝看似對於世上的災厄漠不關心,但經歷這些災厄淬鍊出的人們,將更堅定信仰,人的信仰正是因為我們的希望,讓我們連結彼此,因此在他放棄的時候,才是感受上帝的時候。

    整部電影的色調溫暖又乾淨,就算是在暴風雨來襲過後仍能感受到色彩帶來的緩和,也象徵著永不熄滅的希望,最後引述一句尼采著作裡的話,讓大家可以有更多元的領悟。

“你這個孤獨者所走的,是追求自我的道路!應該隨時準備自焚於自己的烈焰之中。倘若你不先化為灰燼,如何能獲得新生?” ─ 尼采

"希望"是每個人無條件的信仰

    這部電影採用3D拍攝,但其實我對於3D電影的態度有點彆扭,即使這部的效果反應還不錯,但我一直認為看電影就是要融入他的故事性與畫面,如果畫面絢麗的比重太超過就會削弱故事性,況且還有會頭暈不舒服的疑慮(也許是現在的技術還沒成熟),我在想如果這是一個新的視覺傳達的平台誕生我會比較能夠接受,並且可以廣泛使用,但如果要取代以往的電影播放模式,我可能會覺得有點可惜,但是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天,我還是會接受它。 #



圖片來源: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陳 的頭像
    小陳

    iTalkMovie聊電影

    小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